过气 K-Pop 爱豆集体闯中当网红:是翻红捷径,还是昙花一现?

日期:2025-08-31 15:05:03 / 人气:8


当韩国女团 Cherry Bullet 前成员许智媛在重庆举办粉丝见面会时,台下挥舞的应援棒与手机闪光灯,勾勒出一个新的行业图景:曾经活跃在韩流舞台上的 “过气爱豆”,正集体转向中国网红赛道寻找 “第二春”。从时尚博主到团播联动,从直播带货到线下见面会,这些带着 K-Pop 标签的艺人,正在 MCN 机构的运作下,试图在短视频时代重构自己的商业价值。但韩流退潮十年后,这条 “网红闯中” 之路,真的能成为他们的救赎吗?
一、闯中路径大揭秘:从时尚到团播,爱豆们的 “网红变形记”
过气 K-Pop 爱豆进军中国网红市场,并非盲目试水,而是在 MCN 机构的规划下,形成了一套清晰的 “变现组合拳”,覆盖时尚、直播、电商等多个领域:
1. 入门级:时尚博主 “刷脸”,抢占审美红利
受限于 “限韩令” 对演出的限制,时尚领域成为爱豆们的 “敲门砖”。他们凭借 K-Pop 造星体系下的颜值管理、穿搭品味,迅速切入小红书、抖音的时尚赛道:
前 PRISTIN 成员郑银雨:2024 年定居杭州,以网拍模特身份活跃,为淘宝店铺拍摄穿搭大片,凭借 “韩式甜酷风” 积累了首批粉丝;
BLACKPINK 成员 JISOO 的姐姐金智润:依托韩国机构 HiHan 的资源,在内地接下多个时尚品牌合作,通过 “明星亲属 + 时尚 KOL” 的双重标签打开市场;
前 Cherry Bullet 成员许智媛:4 月搬到杭州后,在小红书分享韩式美妆教程、日常穿搭,虽粉丝量不足 1 万,但抖音报价已达 2 万 - 3 万元,可见 “爱豆身份” 的溢价空间。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 “低门槛、高适配”—— 无需突破政策限制,只需发挥颜值与审美优势,快速完成从 “爱豆” 到 “网红” 的身份过渡。
2. 进阶版:团播联动 “卖情怀”,撬动回忆杀流量
当单一时尚内容难以突破时,爱豆们开始拥抱当下最火热的 “团播赛道”,借助经典作品的 “回忆杀” 收割流量:
AOA 前成员申智珉:8 月与重庆头部 MCN 麦秀传媒合作,空降团播直播间跳《猫步轻悄》《短裙》等经典舞曲,引发粉丝集体怀旧,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超 5000 万;
T-ara 前成员朴孝敏:与喜予文化旗下团播男团联动表演 “扫腿舞”,凭借 “三代女团顶流” 的国民度,带动直播间在线人数峰值突破 10 万;
“中国绿卡” 爱豆专场:前 NATURE 成员欧若拉、前 HOT ISSUE 成员 Mina 等拥有中国籍的爱豆,直接加入国内团播团队,以 “中韩双语互动” 为卖点,成为团播机构的 “流量密码”。
团播的优势在于 “低成本、高互动”—— 通过集体表演降低单人曝光压力,同时用经典作品唤醒粉丝情怀,快速提升账号热度。
3. 终极版:电商带货 + 线下变现,打通商业闭环
流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后,爱豆们便会转向变现能力更强的电商与线下业务,完成 “网红身份” 的商业落地:
直播带货:因恋综《单身即地狱》爆红的宋智雅,今年签约韩国 Sublime Artist Agency 后,在小红书开启美妆、服饰专场直播,单场 GMV 突破 500 万元;
品牌孵化:朴孝敏与国内 MCN 合作推出美瞳、酒类自有品牌,借助个人 “性感女神” 人设进行背书,上线首月销量便跻身同类产品 TOP10;
线下见面会:申智珉 9 月重庆见面会门票定价 580 元 - 1280 元,开票 3 分钟即售罄;许智媛则通过 “粉丝握手会 + 周边售卖” 的模式,单场收入超 20 万元。
这种 “线上引流 + 线下变现” 的模式,让爱豆们的 “网红身份” 不再局限于内容创作,而是延伸出更立体的商业价值。
二、集体闯中的真相:不是热爱,而是中韩市场的 “供需错配”
过气 K-Pop 爱豆扎堆来华当网红,看似是 “个人选择”,实则是中韩娱乐与网红市场 “供需失衡” 下的必然结果。背后的驱动因素,可归结为 “推力” 与 “拉力” 两大维度:
1. 韩国市场的 “推力”:僧多粥少,生存空间被挤压
韩国爱豆行业的 “内卷” 与网红市场的饱和,是他们向外寻求机会的核心原因:
爱豆产能过剩:韩国每年推出超 50 个新团,淘汰率高达 90%,非头部爱豆往往面临 “出道即失业” 的困境。像 DIA、ANS 等团体解散后,成员们大多无戏可拍,只能转向网红赛道;
网红赛道拥挤:韩国本土网红产业链虽成熟,但市场规模有限,头部 KOL 已占据大部分资源。中小型网红收入不稳定,而爱豆们凭借 “知名度基础”,来华发展反而更具优势;
全球化红利消退:此前韩国爱豆依赖 “海外巡演 + 专辑售卖” 的全球化模式,受疫情与地缘政治影响,海外市场收缩,迫使他们寻找更稳定的变现渠道。
对这些 “过气爱豆” 而言,来华当网红不是 “降维”,而是 “求生”—— 在中国庞大的市场面前,即便是 “过气” 的标签,也比在韩国 “查无此人” 更有价值。
2. 中国市场的 “拉力”:MCN 需要新故事,粉丝经济有土壤
中国网红经济的成熟与粉丝基础的留存,为爱豆们提供了 “翻红温床”:
MCN 的业务拓展需求:国内头部 MCN 如无忧传媒、方宸星创等,在本土网红竞争白热化后,急需寻找新的 “差异化标签”。签约 K-Pop 爱豆既能丰富业务线,又能借助 “韩流情怀” 打开增量市场。无忧传媒甚至在韩国开设分部,专门挖掘过气爱豆资源;
粉丝经济的残留红利:二代、三代 K-Pop 爱豆的活跃期(2010-2018 年)正是韩流在中国的鼎盛时期,积累了大量 “熊猫妹”(中国 K-Pop 粉丝)。这些粉丝如今多已步入职场,消费能力强,愿意为 “情怀” 买单;
网红变现体系完善:中国的直播电商、广告营销、线下活动等变现模式已非常成熟,爱豆们只需 “嫁接” 到现有体系中,即可快速实现盈利。相比之下,韩国网红的变现渠道单一,主要依赖广告分成,收入天花板更低。
此外,韩国爱豆的 “职业素养” 也是 MCN 青睐的重要原因。某品牌负责人透露:“他们经过系统化训练,形象管理严格,合作时沟通效率高,甚至会主动优化内容,比很多本土网红更专业。”
三、隐忧与挑战:网红滤镜难掩的 “生存困境”
尽管爱豆们的 “网红闯中” 之路看似顺风顺水,但隐藏在流量背后的挑战,可能让这条路难以长久:
1. 政策风险:“限韩令” 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是爱豆们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虽然目前时尚、网红领域的合作未被明确限制,但大型演出、影视综参与仍存在障碍。9 月原定举办的 Kep1er 福州演唱会突然延期,便反映出政策的不确定性。一旦政策收紧,依赖线下活动与品牌合作的爱豆们,可能瞬间失去收入来源。
2. 流量瓶颈:“情怀” 透支后,内容难持续
爱豆们的初期流量多来自 “回忆杀”,但当情怀消耗殆尽后,内容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便会暴露:
内容同质化:多数爱豆的视频停留在 “穿搭、美妆、跳舞” 等表层内容,缺乏个人特色。许智媛的小红书账号更新 3 个月后,点赞量从初期的几千降至几百;
文化隔阂:部分韩国爱豆中文能力有限,难以融入本土网红的 “梗文化”,直播时只能依赖翻译,互动效果大打折扣;
粉丝流失:核心粉丝群体年龄增长后,对 “爱豆网红” 的关注度会逐渐下降,而年轻一代更青睐本土偶像与原生网红,难以形成新的粉丝增量。
3. 竞争加剧:本土网红与偶像的双重挤压
中国网红市场早已是 “红海”,爱豆们不仅要与千万本土网红竞争,还要面对国内偶像团体的冲击:
本土网红的 “韩流模仿”:许多中国网红通过模仿韩式穿搭、舞蹈积累了大量粉丝,直接分流了爱豆们的目标受众;
内娱偶像的 “降维打击”:《创造营》《青春有你》等选秀出身的偶像,既具备唱跳能力,又更懂中国市场,在网红赛道上比韩国爱豆更具优势;
MCN 的 “短期套利”:部分 MCN 签约爱豆只是为了 “蹭热度”,缺乏长期内容规划,一旦流量下滑便会终止合作,导致爱豆们陷入 “二次失业” 的困境。
四、未来:是 “翻红跳板” 还是 “昙花一现”?
过气 K-Pop 爱豆的 “网红闯中” 潮,本质上是短视频时代 “名人效应” 与 “粉丝经济” 的一次碰撞。但想要从 “网红” 重新回归 “艺人”,甚至实现真正的 “翻红”,还需要突破三大瓶颈:
1. 从 “流量依赖” 到 “内容深耕”
单纯靠 “颜值”“情怀” 难以长久,必须打造差异化内容。例如,前女团成员可以结合唱跳优势,推出 “舞蹈教学 + 音乐科普” 的垂直内容;擅长穿搭的爱豆可以深耕 “中韩时尚对比” 赛道,形成个人 IP。
2. 从 “单打独斗” 到 “本土化融合”
主动融入中国文化语境,提升中文能力,参与本土综艺、公益活动,弱化 “韩国爱豆” 标签,塑造 “国际型 KOL” 形象。像宋智雅通过参加中国时尚活动、与本土网红联动,逐渐摆脱 “韩国恋综嘉宾” 的单一标签。
3. 从 “短期变现” 到 “长期布局”
MCN 与爱豆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仅要做内容,还要布局电商、品牌联名等衍生业务,形成 “内容 - 流量 - 商业” 的闭环。例如,朴孝敏推出自有品牌,就是将 “网红流量” 转化为 “品牌资产” 的尝试。
不过,对大多数爱豆而言,“网红” 可能只是一个过渡身份 —— 他们真正的目标,是借助网红赛道积累的人气,重新获得影视、音乐领域的机会。就像当年韩庚、宋茜通过 “韩国爱豆 + 中国网红” 的路径回归内娱一样,如今的爱豆们也在等待下一个 “破圈” 的机会。
结语:滤镜终会褪去,实力才是王道
当 “扫腿舞” 的回忆杀褪去,当韩式穿搭不再新鲜,过气 K-Pop 爱豆们的 “网红光环” 可能会逐渐黯淡。短视频时代的流量逻辑很简单:没有永远的 “情怀”,只有持续的 “价值”。
对这些爱豆而言,中国网红市场是一次 “重新证明自己” 的机会,但也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最终能留下来的,一定不是那些依赖 “爱豆滤镜” 的人,而是能真正理解中国市场、打磨内容能力、实现身份转型的 “幸存者”。而这场 “闯中潮” 的最终结局,或许将重新定义 “艺人” 与 “网红” 的边界 —— 在流量面前,没有永远的 “过气”,只有不懂变通的 “淘汰”。

作者:辉达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辉达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