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 “抢地” 魔咒:高价拿地后为何陷入去化困局?
日期:2025-08-31 15:04:06 / 人气:6

2025 年夏天,TOP10 房企北方区域营销负责人王潇陷入焦虑:她负责的核心区豪宅项目自 5 月开盘以来,即便 8 折销售,去化率也仅接近 30%,460 多套住宅仅卖出 150 套,年底清盘目标几乎无望。更棘手的是,她所在的房企 2024 年四季度跟风 “抢地” 后,今年在售项目超十个,多数去化率不足 30%。
从 2021 年民营房企激进拿地后的流动性危机,到 2023 年央国企抢地后的市场遇冷,再到 2024 年四季度新一轮核心区抢地潮后的去化难题,房企似乎陷入了 “抢地 - 滞销 - 调整” 的周期性魔咒。2025 年楼市的分化与滞销,再次印证:“抢到地” 不等于 “卖得好”,盲目追高的 “抢地” 行为,终将反噬企业自身。
一、去化困局:从 “开盘即热销” 到 “打折仍滞销”
2024 年 “926 楼市新政” 带来的短暂回暖,让房企燃起了 “抢地” 热情。但 2025 年以来,政策红利消退,多数新拿地项目遭遇 “开盘即滞销” 的尴尬,即便核心区项目也未能幸免。
(一)去化率大幅分化,多数项目 “不及格”
2025 年房企新开盘项目的去化表现呈现 “两极分化”:少数核心地段、精准定位的项目仍能热销,多数项目则陷入滞销。王潇所在房企今年新开盘的五个项目中,三个去化率低于 20%,一个约 20%,仅她负责的项目接近 30%,已是年内最好成绩。
一线城市的情况同样严峻:北京朝阳三间房两个项目 5 月开盘,截至 8 月 28 日网签率仅 25% 和 11%;海淀朱房的臻云雅苑网签率 11.5%,而同区域的海晏雅苑却达 44.4%;上海部分豪宅项目甚至 “二季度至今一套未卖”。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北京海淀功德寺两个项目网签率高达 81% 和 95%,金茂、建发等企业的部分项目也表现亮眼。这种分化表明,“核心区” 不再是万能标签,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愈发关键。
(二)滞销背后:政策退潮与供需失衡
2024 年四季度的抢地潮,源于房企对 “政策红利持续” 的误判。彼时 “926 新政” 刺激成交量回升,房企纷纷加大拿地力度,试图抢占市场份额。但 2025 年以来,楼市回归 “常态”,购房需求趋于理性,而 2024 年四季度集中拿地的项目密集入市,导致供需关系逆转。
王潇的项目便是典型:1 月拿地、5 月开盘,仅用四个月赶工,却赶上了市场降温。她坦言,项目滞销的核心原因是 “没赶上政策红利”——2024 年新政期间开盘的项目去化率多超 50%,而 2025 年开盘的项目即便降价也难吸引购房者。此外,房企 2024 年抢地导致的 “集中供应”,进一步加剧了竞争:同一区域多个项目同时在售,消费者选择增多,去化压力自然增大。
二、抢地魔咒:三次激进拿地,三次集体 “踩坑”
回顾近五年楼市,房企已三次因 “激进抢地” 陷入困境。每一次抢地潮都源于对市场的乐观预期,但最终都因政策调整或需求变化而遭遇反噬,形成难以打破的 “魔咒”。
(一)2021 年:民营房企主导的 “规模竞赛”
2021 年上半年,民营房企为追求规模优势,掀起首轮抢地潮。彼时甚至有投资人宣称 “一二线城市房价低于 2 万 /㎡、三四线低于 1 万 /㎡可闭着眼投”。但同年下半年 “三道红线” 政策出台,民营房企流动性危机集中爆发,大量项目停工、资金链断裂,行业迎来大洗牌,央国企趁机崛起。
(二)2023 年:央国企主导的 “需求误判”
2023 年,房企普遍认为 “疫情积压需求将集中释放”,央国企扛起抢地大旗,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但随后市场持续下行,部分央国企也陷入流动性紧张,不得不暂停拿地、协商置换土地,消化存量项目。
(三)2024 年:央国企主导的 “核心区狂欢”
2024 年四季度,“926 新政” 带动楼市短暂回暖,中海、绿城、金茂等央国企再次启动抢地模式,重点争夺一线城市核心区地块。同花顺数据显示,2024 年 11 月至今,楼面价超 10 万元 /㎡的地块成交 6 幅,其中上海徐汇地块达 20 万元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5 年 1-7 月百强房企拿地金额同比增 34%,中海、绿城拿地金额增幅超 100%。
但讽刺的是,同期百强房企销售金额却下降 13%—— 拿地越多,去化越难。部分 “地王” 项目甚至延迟申请预售证,或开盘即 7.5 折销售,仍无人问津。三次抢地潮的共性在于:房企均基于短期市场信号做出乐观判断,忽视了政策与需求的不确定性,最终陷入 “高价拿地、低价卖房” 的困境。
三、破局关键:从 “抢地” 到 “精准造房”,竞争逻辑已变
2025 年的楼市滞销,标志着房地产行业的竞争逻辑已从 “拿地为王” 转向 “产品为王”。房企要打破 “抢地魔咒”,必须摒弃盲目追高,转向精准洞察需求、优化产品定位。
(一)地段仍重要,但不再是 “唯一”
传统认知中 “地段决定一切” 的逻辑正在弱化。北京海淀朱房的两个项目便是例证:地段、配套、开盘时间相近,但网签率却相差悬殊(11.5% vs 44.4%)。核心差异在于产品定位:华润主导的 A 项目主打 “现代功能美学”,强调 “静音” 适合 “鸡娃” 家庭,首开均价 12.5 万元 /㎡,总价门槛较低;建发操盘的 B 项目主打 “王府中式美学”,定位顶级豪宅,均价 13.5 万元 /㎡,总价 2400 万元起。结果显示,精准匹配目标客群需求的项目更受青睐 ——B 项目虽总价更高,但契合豪宅客户对 “文化符号” 和 “圈子” 的追求,去化效果更佳。
(二)从 “规模导向” 到 “需求导向”:拿地前先 “懂客户”
过去房企拿地多依赖 “市场热度” 和 “政策风向”,而 2025 年的市场证明,只有 “懂客户” 的项目才能存活。上述房企营销负责人指出,房企需将 “综合能力前置”:拿地前必须明确 “区域潜在客户需要什么产品、能接受什么价格”,而非拿地后再被动调整。
例如,普通住宅客户更关注 “性价比”,需控制总价、优化户型;豪宅客户更看重 “圈层” 和 “精神需求”,需强化产品的文化属性和专属服务。此外,房企还需根据客户需求优化规划:A 项目规划 512 套、最小 134㎡户型,覆盖更广客群;B 项目虽仅 403 套、起步 183㎡,但凭借 “得房率高、空间优越” 精准击中豪宅客户痛点,最终实现更好去化。
(三)警惕 “集中拿地” 风险,回归理性布局
2024 年四季度的抢地潮导致 2025 年集中供应,加剧了供需失衡。房企需摒弃 “跟风抢地” 的惯性,回归理性:一方面,根据自身资金实力和操盘能力控制拿地节奏,避免过度激进;另一方面,深耕优势区域,而非盲目扩张 —— 滨江、绿城深耕杭州,中海聚焦北京,保利、越秀立足广州,这些企业的表现相对稳健,印证了 “深耕优于广撒网” 的逻辑。
四、结语:告别 “抢地” 狂欢,行业进入 “精耕时代”
房企的 “抢地魔咒”,本质上是 “短期投机” 对 “长期规律” 的违背。2025 年的去化困局再次证明:房地产行业已告别 “闭着眼拿地、躺着赚钱” 的黄金时代,进入 “精耕细作” 的白银时代。
对房企而言,打破魔咒的关键在于:放弃对政策红利的过度依赖,转向对客户需求的深度洞察;摒弃 “规模至上” 的思维,转向 “质量优先” 的发展模式;从 “盲目抢地” 转向 “理性布局”,深耕优势区域、优化产品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分化的市场中存活下来。
对行业而言,“抢地潮” 的退去或许并非坏事。它将倒逼房企提升产品力和服务力,推动行业从 “野蛮生长” 转向 “高质量发展”。未来,那些能真正理解客户需求、脚踏实地造好房的企业,才能真正摆脱 “魔咒”,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辉达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从万人迷到万人嫌:雷佳音口碑“...09-03
- 宋仲基谈异性交友界限,引发婚姻...09-03
- 周子瑜方否认要 1000 张免费门票...09-03
- 白客疑似被 00 后女友逼宫?12 岁...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