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击“老赖”通过假离婚、关联交易转移财产?

日期:2023-05-19 22:27:38 / 人气:167

最高人民法院回应称,部分失信被执行人明明有钱,却通过假离婚、关联交易等方式提前转移财产,导致“没钱”被执行。最高人民法院有什么措施来打击这种行为?2023年5月19日,最高法召开主动司法(执行)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最高法执行局副局长王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是每个人的法定义务。失信被执行人以各种方式规避、逃避、抗拒执行,是最高法执行的重点对象。据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以最高人民法院“总协调”为主,地方法院“点对点”为辅的网络查控体系。该系统已与包括公安部、自然资源部和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内的16个单位以及39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可查询存款、车辆、证券、网络资金、理财产品、不动产等16大类25项信息,基本实现了被执行人的主要财产形态,截至2023年4月底,全国法院共查控案件13628.08万件,冻结资金28044.58亿元,查询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信息81963.89万项,车辆19018万辆,4219.543万辆“今年将进一步升级‘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与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对接,推广当事人登记电话号码、送达地址、户籍信息‘总对总’查询功能;加强与自然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共享,拓宽调查和控制的范围或深度;整合查控系统查询、冻结、扣划,缩短执行查询周期,提高执行效率。”王对说道。最高法还将深入开展联合信用惩戒,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王介绍,自2013年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来,最高法已与国家发改委等60家单位签署文件,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管、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采取11类37类150项惩戒措施。失信被执行人是所有公职人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所有出行、购房、投资、招投标、乘坐飞机、火车软卧、G字头动车组。王表示,此举取得了良好效果,彰显了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真正达到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效果,有力助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截至2023年4月初,已有超过1144万人在信用惩戒的压力下自愿履行义务。针对失信被执行人利用漏洞找“黄牛”购买乘坐高铁列车车票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毛利华表示,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拟对违反乘坐高铁列车限制高消费规定的被执行人名单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并根据调查结果和案件实际情况, 依法开展打击行动,包括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直至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同时,将依法依规打击“黄牛”。为强化执行,最高法不断完善打击拒不执行犯罪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让执行无处可逃。借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智能分析被执行人的行为,分析其履行能力,精准发现规避行为。其中,广州互联网法院开发“e链云镜”智能分析系统,构建“静态数据+动态行为”分析模型,整合被执行人移动支付、网购、大额消费、线上活动轨迹、信用等级评价等动态数据,构建被执行人履约能力五级评价体系,一键生成被执行人履约能力报告,让被执行人失信行为曝光。例如,在冯欠某公司贷款5416元的案件中,冯自称家中无业,无力偿还,但系统分析发现其同期网络消费支出近4万元,其中“直播打赏”超过1万元,系统自动评定为完全履行能力。在广州某小额贷款公司与余某的小额借款合同纠纷案执行中,余某以无还款能力为由拒不履行还款义务,但系统分析显示,余某近一年通过互联网理财支出20余万元,该院随即向相应互联网公司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精准切断移动支付路径,强制被执行人履行全部义务。最高法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法院执行案件超过917万件,执行到位金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同时,2022年,人民法院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刑事责任3198人。

作者:欧迪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辉达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