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霜调查:成本 3 元,为何敢卖几十元?

日期:2025-08-14 21:28:02 / 人气:27


立秋已过,但国内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紫外线强烈的时段,防晒霜作为刚需产品正处销售旺季。电商平台上,防晒霜价格悬殊,SPF50 的产品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甚至有低至 0.99 元、2.99 元且累计销量超百万支的产品。为何价格差距如此之大?低价防晒霜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一、价格天差地别:成本 3 元与售价几十元的背后
在各电商及短视频平台,销量前十的防晒霜单价基本在 60 元 / 支以上,也有不少 10 元左右的产品售出 10 万支以上,电商批发平台上甚至有大量 1 - 3 元 / 支的防晒霜。然而,行业报告显示,单支价格 50 - 200 元的防晒霜 GMV 占比超 50%,这才是常见价格带。
那么,几元一支的防晒霜是如何做到如此低价的?记者以品牌方身份咨询多家生产工厂得知,防晒霜最核心的成本是防晒剂料体。不同工厂的料体报价差异较大,从 60 元 / 公斤到 190 元 / 公斤不等。即使选用最高报价的料体,一支 50ml 软管防晒霜的成本(含料体、人工、包装等)约 12 元,若采用便宜料体,成本可低至 8 元 / 支。
更有工厂通过对防晒系数打折扣来压低价格,有两家工厂的 50ml / 支防晒霜报价低至 3.4 元。他们的做法是,送检时用足量防晒剂样品通过检测,获取 SPF50 的检测报告,量产时却稀释防晒剂,导致实际防晒效果远低于标示值。这些工厂还抱着 “药监局不会抽检到” 的侥幸心理。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今年 5 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 2024 年国家化妆品抽样检验年报显示,防晒类化妆品抽检发现的问题最多。也有正规工厂表示,现在监管严格,不敢造假,一旦被查,罚款、曝光、影响征信等后果得不偿失。
二、行业乱象:无技术、无资质也能造品牌
具有防晒作用的化妆品属于特殊化妆品,生产需要申请国家药监局备案注册的 “特殊化妆品注册证”(特证),并备案产品成分及含量。然而,一些企业在自身无技术、无特证、无生产线的情况下,仍能打造防晒霜品牌,因为业内存在买证、“套证”、代工生产等 “一条龙服务”。
特证注册需约 10 个月,费用约 5 万元(大部分用于第三方检测)。昂贵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催生了 “套证” 现象,包括一号多名称、一号多商标和一号多主体等。尽管 2023 年多地开展过专项检查,但记者调查发现,仍有工厂宣称可提供 “套证” 服务。
有工厂业务经理表示,品牌方只需提供商标和营业执照,代工厂会完成包装采购、详情页设计等工作,并将品牌商标以不明显图案印在产品上,这属于一号多用。还有代工厂称可转让特证,价格约 5 万元,时间 4 个月。但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特证仅限注册人使用,不可转让或授权他人使用,不过通过工商股权变更等手段可能间接实现转让。
电商平台上也存在疑似 “套证” 产品。如 “DOYES” 官方旗舰店的一款防晒霜,展示的特证编号对应的产品名称和商标与该产品不符,被业内人士认为属于一号多用。记者就此联系相关部门,截至发稿未获有效回复。
三、理性选购:并非价格越高、防晒值越高就越好
价格差异的原因
贝泰妮方面称,产品定价基于研发创新、高品质原料、严格质控及品牌定位等多方面考虑。皮肤专家胡云峰分析,防晒霜价格差距由原料成本、制作工艺、品牌溢价决定。常见防晒剂原料因颗粒粗细和均匀度不同有价差;乳化温度、搅拌速度、成膜技术等制作工艺影响质地和稳定性;大品牌自建工厂、做临床试验、多重质检,成本高于贴牌代工品牌。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的叶理表示,排除促销和品牌溢价,价格差异主要体现在以防晒剂为主的核心原料和制作工艺。传统防晒剂价格较低,新型防晒剂如纳米级氧化锌价格较高。
低价防晒霜的危害
胡云峰指出,低价防晒霜为控制成本,会采用低价、多杂质的原料,制作工艺粗糙,容易导致皮肤毛孔堵塞,引发粉刺、痘痘或过敏。
选购建议
胡云峰建议:首先看品牌对产品的把控度,全程把控研发生产的产品更安全;其次根据使用场景选择;最后依据皮肤体感,不刺激的就是合适的。同时,防晒值并非越高越好,高防晒值意味着防晒剂更多,若暴露在紫外线下的时间不长,高倍数防晒反而会给皮肤带来负担。
叶理建议:结合使用场景和个人肤质挑选,儿童最好使用物理防晒装备,必要时选择含纯物理防晒剂的产品;要选择有国妆特字的防晒霜,可在药监局官网查询相关信息。
相较于过去,尤其是化妆品新规出台后,防晒霜行业在产品安全性功效测试、飞行检查、违规处罚等方面有了不少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消费者在选购时需擦亮眼睛,避免被低价或虚假宣传误导。

作者:辉达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辉达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