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产业链
日期:2025-07-31 18:21:11 / 人气:27
上午收到一个人发来的信息,类似的内容其实并不少见,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好好聊聊他所处的这种财务造假产业链。有意思的是,我微信里给他的备注还是税务局工作人员,2020 年的时候,我们聊天内容还都是关于税务处理异常发票的问题,真没想到他改行的跨度这么大,估计以前他并非正式员工。

我之前就说过,造假的产业链非常发达,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可有些网友没见过,就说不存在。你看,他们能把贸易转服务,这么一改,企业的主营业务占比就变了,科创属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先看他第一条信息的第一句:“服务器贸易,服务器租赁”。这实际上对应的是市场上的算力泡沫,以及算力中心的兜底骗局。其实算力中心好几年前就不行了,只是前两年才显现出来,这个以后有时间专门和大家细说。
这种造假属于能提供全套服务的,上下游都能给你配套找好,而且找的还不是空壳公司,都是国企央企、上市公司。他可能有吹牛的成分,但最起码这些公司不是空壳,怎么也能达到拟 IPO 的规模,实际上市场上很多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而且据我了解,就算是国企央企、上市公司,也能参与其中,这是我亲眼见过的。
他这种财务造假的操作模式,还不用企业自己出资金流,他们来提供走账的资金。比如要虚增 1 个亿收入,这 1 个亿不用企业自己出,他们来出。企业需要支付的成本,一个是流量费,其实就是给他们的服务费,占比 1.5~2 个点;第二个是利差,1 个亿的收入肯定要做利润,留多少毛利,这个毛利就需要支付给他们;还有就是一些税费,即利差的增值税和所得税。
我没跟他细聊具体流程,但从他发的信息来看,似乎是先支付利差和服务费以后,下游才开始走账,他们通过控制网银确保资金安全。估计再深入聊聊会发现,可能服务费需要先支付,而利差可以等下游的款到账了以后再支付,反正他们控制着网银。
不过这种操作肯定不能秒进秒出,他也写了根据业务类型,贸易类的有 1 个月付款期,技术服务类的有 3~6 个月付款期。这可能就需要企业配合开个新的一般户给他们。
他们能交付的材料也非常全,贸易类的有物流仓储单据,好像还能提供卫星轨迹,服务类的有软件开发的相关资料等。而且上下游都能配合盖询证函和尽调。他们会先根据企业的行业、所需的业务类型,匹配合适的上下游,企业满意以后才开始操作,服务可以说是很周到了。
他们这种是从财务数据上造假,市场上还有能从各个方面造假的,比如之前说的人员造假,也是为了增加科创属性。可以说,所有环节都能造假,很多有头有脸的正规机构,私下里都在做各式各样的定制化业务,比如机构的代持,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开头提到的那个造假机构,虽然不是什么大公司,但人家对外也是正常经营的。我看了看他们的官网,好像是做体系认证和申报项目的,还有企业金融服务,估计这企业金融服务就是指造假业务。他可能是干着干着,发现自己手里的资源以及市场的需求,让他觉得干造假这个事更挣钱,于是就开启了新的赛道。
他们这个造假业务的收费是两个点,一个亿就是 200 万,估计还能谈。可能有人觉得 200 万挺贵,但你想想,上下游都是大企业,还不用自己出资金。如果是企业自己搞,一个亿的资金成本,上下游养壳,各种配套资料,全得自己解决,而且自己养关联方,能养出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吗?看似 200 万很多,但整体算下来其实并不多。
其实在造假产业链里,他们并不算很专业的,比他们厉害的多的是。但即便如此,他们的操作也已经比较完善严谨了,上下游的企业规模、付款的进度,各种辅助资料,包括能配合函证、尽调,都考虑到了。他们还知道要控制交易金额,不要进入五大客户、五大供应商名单,还知道要规避央企的招投标,规避单一供应商,这就算不错了。
这意味着造假产业早已非常成熟,这个市场养活了多少人,根本难以想象。从银行贷款到股权融资,从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只要钱到位,想要什么有什么,一点不夸张。不信你随便问一个身边银行的朋友,不说现在,就说几年前,他们都能给你找到做流水的中介,而且全是真的,不是 P 图,那些都还是小儿科。
有些项目看起来上下游企业资质规模都不错,很多知名公司在里面,但实际上可能一个真实的都没有,上下游全是假的,却能一路融资十几亿,新闻应该曝光过这样的案例。
以前同事还开玩笑说过,咱们要是也融融资,造造假,肯定能做到天衣无缝,至少能比他们强太多了,最后还能把投资款退回,交出一个不错的答卷。其实真的有人这么干过,他们最开始都没有想过直接把投资款吞掉,只是想着骗融资,然后用这个钱做投资,收益自己留着,到一定时间后,把本金给投资人退回去。但 99% 的人投资都失败了,不管是炒股、炒房还是炒币,反正全是血本无归。他们要是能踏踏实实买定期理财,其实收益也还行。也有人成功过,大家可以观察一下,那些特别爱玩金融的上市公司,投资能力特别强的那种,就是成功的例子。之前写过一个买银行的案例,就属于这个类型,他们的投资水平相当不错。
言归正传,说回上面那个造假中介。市场上这样造假的真不在少数,尤其是这些年的智能制造、芯片、新材料、算力和 AI 等领域。以前咱们聊过,财务造假中,资金闭环是一大难题。但看他们这种模式,站在企业自己的角度讲,上下游都是真实的,而且资金是上下游在出,资金闭环的问题就解决了。甚至,企业还可以上杠杆、增信,也许他们已经在这么做了。实际上,财务造假的主要目的,不也是为了融资么,一定得有更大的利益,才有动力去花成本造假。
可能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他们能服务这么周到,上下游都找来大企业,还能提供配套资金?我要告诉大家,上下游的这个经济业务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大家可能就更能理解了。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如果站在核查的角度,这种造假模式的突破点又是什么呢?
从操作逻辑来看,他们能找到大企业参与,可能是利用了大企业内部管理的漏洞,或者是与大企业内部人员勾结,让这些大企业在看似合规的情况下参与到虚假交易中。而配套资金的提供,可能是通过资金池或者关联方资金拆借等方式实现,让资金在表面上形成真实的流转轨迹。
从核查角度来说,突破点可能在于交易的商业合理性。虽然交易流程和单据看起来都没问题,但结合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况、行业特点以及市场需求,可能会发现这些交易并不符合商业逻辑。比如,一家主营传统制造业的企业,突然出现大量与自身业务关联度不高的高科技服务交易,就很值得怀疑。另外,资金的最终流向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虽然表面上资金流转正常,但深入追查可能会发现资金最终回流到了造假链条中的相关方手中。还有,对于那些配合造假的大企业,核查其与造假企业的交易是否符合其自身的经营战略和业务需求,也可能发现破绽。
作者:辉达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从万人迷到万人嫌:雷佳音口碑“...09-03
- 宋仲基谈异性交友界限,引发婚姻...09-03
- 周子瑜方否认要 1000 张免费门票...09-03
- 白客疑似被 00 后女友逼宫?12 岁...09-03